香港有哪些艺术艺术? 之前写的,转在这里。 香港有个很厉害的博物馆,就是M+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和巴黎的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一样,是世界级的艺术博物馆。 M+全名是Musee de la Photo Graphie,即摄影博物馆。它位于港岛区的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香港,景色很棒。而且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由著名设计师丹尼斯·奥斯滕设计,以「竹」为建筑结构上的主要元素。 馆内收藏了从19世纪至今的摄影及视听影像文物超过16万件,是目前世界上藏品最具特色的现代及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之一。
另外,香港艺术馆也十分推荐。该馆拥有亚洲最大的永久性展览场地,每年推出约30个专题展。2007年,香港艺术馆大楼重修并扩大馆藏空间后,分6层展出中国及香港的绘画、雕塑、陶瓷、金属工艺、漆器、扇面、丝绸、装饰艺术品等。 在港岛区还有两个很有名的私人收藏馆,一个是何鸿桀博物馆,另一个是刘泽荣陶瓷艺术馆。前者主要收集上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品;后者专门收集古董瓷器。这两个博物馆都需要提前申请才能参观。
在九龙也有几个不错的博物馆。比如香港历史人物李润波的故居“李庄”,这里展示了主人一生的心血——收藏品,包括中国书画、碑帖、陶瓷器等。“李庄”的建筑也很有特色,是一座典型的岭南民居,白墙绿瓦,院中花草树木繁多。 再有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旧址,这是一个免费参观的小展馆,里面介绍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史和重要奖项。如果爱看电影的同学一定不要错过! 最后介绍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叫铜锣湾机铁公园。这原是个废弃的火车站,因车站内的顶棚是由艺术家设计而成的抽象艺术作品而成为旅游景点。站在站亭内,能清晰地看到头顶上方的圆形空间里绘有蓝色大地平面和星星点点的光束,颇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赞同 156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5/31 3:03:23 香港是一个中西方文化汇合地。因此,它既保存了传统的艺术文化,又有舶来的西方艺术形式,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融汇,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艺术。
粤剧和粤曲是流行于香港的主要本地戏曲。粤剧原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的广东地方戏剧,清代后期,在流行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充实,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表演艺术水平的剧种。清乾隆年间盛行于广东、广西等地,最初为“外江戏”,后成为主流。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香港沦为殖民地。从清末开始,粤剧戏班频繁地到香港演出,以后又在那里建立了固定戏院和戏班。从此,香港便成为粤剧的根据地和主要活动中心。香港的粤剧有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老生(须生)、花面、丑角等表演角色。表演时用广州方言唱腔,唱腔包括梆黄二腔和民间小调。梆腔是曲牌体,旋律高亢激昂,用硬弓、厚底子胡琴伴奏。黄腔是板腔体,旋律流畅优美,用软弓、薄底子胡琴伴奏。西皮、二簧、梆子与粤讴、木鱼、龙舟、白榄曲、南音等曲牌和部分民间小调组成粤剧的音乐。在香港,几乎每个区都建有“八乡会馆”,供戏艺界同仁联谊使用。现在活动的有东区、西区、南区、上环和中环等八乡会馆。
粤曲是粤剧的分支。它是在粤剧基础上加工提炼和改革而成的,唱腔和伴奏基本上与粤剧相同,但有独唱、齐唱、对唱、小组唱等形式。香港的粤曲艺人在铜锣湾宝灵庙侧开设“曲艺茶馆”,定期、定点演出。
西方传来的声乐、器乐、歌舞、话剧和歌剧等艺术在香港也很流行。在本地艺术活动的主持下,先后成立了香港管弦乐团、香港轻音乐团、香港爵士音乐团、香港室内乐团等几十个各种专业的文艺团体。在香港的大、中、小学和一些社会文艺团体,还成立了数千个各种文艺组织,包括交响乐团、室内乐团、舞蹈队、合唱团等。
在电影方面,香港也同时拥有两种艺术形式。一种是粤语片。40年代,由珠江三角洲和港澳的资本与技术人员组建的粤语片公司在香港成立,从此粤语片便进入香港。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是粤语片的“黄金时代”。每年生产的粤语片在100至120部以上,是粤语片的全盛时期。1970年,粤语片开始衰落。目前仅保留下来一两家小型粤语片制片厂。另一种是普通话片。40年代,中国内地一些著名的电影工作者陆续到了香港。他们与港、澳和东南亚等地的爱国华侨中的电影艺人等组成电影摄制班子,在香港拍摄以国语为主要语言的影片,称为普通话片。50年代,国语片进一步发展,拍摄的影片除在香港、东南亚等地放映外,还流传到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侨乡。在香港还有一种英语片,是美国电影公司在香港直接摄制或支援下拍摄的影片。60年代末,在香港诞生了以标新立异、追求“惊、奇、险、怪”为风格的新式影片,通称为香港影片或香港电影。香港影片在香港拍片中占据主要地位,它已成为好莱坞的东方分厂。现在每年拍摄的影片在200部左右,比好莱坞的产量高3倍。在外国影片中,来自美国的最多,占据了90%的市场。法国、意大利、日本、印度及东南亚等地的影片也时有上映。
赞同 618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5/2/7 21: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