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留学还要回来么?
12月23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访问德国部分在德留学生的报道,题目为《德国留学生:毕业之后往哪里去?》,文章对德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能寄希望于继续深造甚至回家啃老这一现状表达了担忧。
事实上,自从5年前开始,德国国内大学开始大幅降低了国际生的录取比例。其中,数学专业降到了15.3%,物理专业降到了18.3%,生物专业降到了23.5%。以海尔德布兰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生物专业为例,10年前的国际生录取率是30%,但如今只有7.6%。
德国现在的大学制度,对欧洲学生和国际学生采取完全不同政策。德国大学认为欧洲学生富有激情,有学习的内在动力,但他们又不需要和学校保持很紧密的联系,上课期间甚至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要穿传统学生装(College-suit);而国际生则相反,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动机较为功利,认为德国大学有良好的声誉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和欧洲学生相比,他们和学校之间缺乏一种归属感,以致在拿到文凭后,许多人的选择是离开德国,而不是留在德国。
以上种种,也给德国大学带来了很大困扰。一方面,他们在国际排名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成就也让世人瞩目。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忽视本国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渴求以及维持自身高等学府的地位。所以这些年德国大学一直在努力修正政策,尽量降低国际生比例的同时,又不想失去在全球吸引优秀学生的优势。
在《德国学生会:毕业之后往哪里去?》中,作者从德国大学的国际招生政策出发,对德国大学毕业生的处境以及留德学生的就业前景和未来选择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
对德国大学的政策调整,应该能够吸引更多的欧洲学生报名。当然,要改善德国大学在国际学生的知名度也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德国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并在国内重视度和社会认可度上与欧洲其他国家同等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处于同一高度,才能鼓励更多的德国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德国。